一、何为佛教?一些关于佛法修行的思考
许多人初识佛教,常将其视为充满仪式感甚至迷信色彩的宗教,以为佛弟子只是磕头拜佛、祈求庇佑。然而,佛法的巴利语原意“Buddha-sasana”揭示其本质:Buddha(佛陀),意为“觉悟者”,指彻悟生命真相、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智慧的觉者;Sasana 意为“教导”。因此,佛教实为“佛陀的至善的教育”或“觉悟者的教导”,其核心在于智慧的觉悟,而非形式化的宗教。
再如阿罗汉(Arahanta),意为“杀贼”。此“贼”非他,正是折磨心灵、令其堕落轮回的贪、嗔、痴等种种烦恼。阿罗汉已熄灭所有烦恼,解脱轮回束缚,心识清净自由,故值得敬仰。
明了佛陀与阿罗汉的真义,便知佛教的教育意义在于:引导我们学习佛陀觉悟的真理,亲身实践,依教奉行,通过修行解脱烦恼,进而助人解脱。实践佛陀亲证的教法,是唯一解脱的出路。
二、佛学是迷信的吗?
很多知识分子批评佛法谓之迷信。详观各地寺庙,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,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,谓是佛法正宗。既有如此奇异之现象,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。
何谓迷信?
不经审慎思考和理性明辨,迷迷糊糊相信,称为迷信。批判者往往未曾听经闻法,甚至连“佛”之本意亦不了解,即主观认定佛教为迷信,此批判者岂非更为盲从、迷信?
何谓智信?
凡透过智慧判断、冷静观察,确知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脱者,方去接受、相信,称为智信。梁启超曾言:“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。”佛教非但不认同迷信,甚且鼓励以理性探索质疑,此种宽容大度、实事求是的态度,便是智信的表征,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。
佛法原本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;其仪式庄严,规矩整齐,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。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,而予以正信,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?!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,实由误会;倘能详察,自不至有此批评。
真正的佛教是反对迷信的。不论是佛教的禅宗还是佛家其他宗派的一些理论,都是要大家破除幻想,证得真常的。
外教徒常批评佛教崇拜偶像,但不知佛教施设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,让礼拜者见贤思齐,学习佛的精神和行为,并非祈求保佑。就如同国旗、国歌、十字架皆为精神的表征,佛像亦是表法的。
佛教原本就是即相离相,不离世间,不染着世间,而《金刚经》更是句句破相,何来崇拜偶像之事呢?但得无相,即心即佛。
三、关于素食的争议
素食问题常引发南北传佛弟子间的争论。北传弟子多倾向素食,但执着于此有时反令家人不解,徒增困扰。
佛陀在《阿玛甘达经》明确开示:净化与否,非关饮食。茹素、禁食、苦行、祭祀等外在形式,均非净化的关键。食鱼食肉本身不构成染污。染污源于内心的固执、欺骗、我慢、自大等邪念,以及错误的思想行为。
原始佛教戒律并未强制弟子茹素,重点在于不蓄意杀生,亦不指使他人杀生。当然,素食者值得赞叹。
个人观点是:素食与否,应随缘自在,自己欢喜即可,无需强求他人认同或改变其习惯。素食、放生对环保、培养慈悲心、尊重生命确有意义,但需以佛法正见为基础,明了因果,方能主动止杀。如何科学、智慧地践行素食与放生,值得深思。
修行的核心不在饮食形式,而在解脱烦恼。若学佛多年仍困于素食争论,则需反思学佛本意。原始戒律无素食要求,佛法崇尚中道,反对极端。南传僧团托钵乞食,随缘接受供养,便是例证。彼此尊重饮食习惯,方为修行者应有之态。
四、佛教是消极、悲观、厌世的吗?总是说要“空”
因为影视作品的传播,在很多人的印象里,佛教和佛教徒就是“四大皆空”,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“空”的,能不消极吗?
其实,这又是明显的误解。佛教讲缘起,是说世界上没有真常永存的东西,并不是说万事万物本来都不存在。比如一座寺庙,它并不是本来存在的,而是因为僧人募化的缘起,大众集资的因缘才造起来的,但如果年久失修,它就破败最终就“空”了。
修习佛法之人,如果没有努力修行的因(缘),怎么会有觉悟的果呢?唯有积极的人才能在修佛的道路上获得成功,这难道消极吗?
佛法谈空并不是断灭空,而是性空。性空并不是说没有。
常人因佛经中说“五蕴皆空”、“无常苦空”等,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,若信佛法者多,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。此说不然。
大乘佛法皆说“空”及“不空”两方面,虽有专说“空”时,其实亦含有“不空”之义。故须兼说“空”与“不空”两方面,其义乃为完足。
何谓“空”及“不空”?“空”者是无我;“不空”者是救世之事业。虽知无我,而能努力做救世之事业,故“空”而“不空”;虽努力做救世之事业,而决不执著有我,故“不空”而“空”。如是真实了解,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,而做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。又若能解此义,即知常人执著我相而做种种救世事业者,其能力薄,范围小,时间促,不彻底;若欲能力强,范围大,时间久,最彻底者,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。如是所做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。
故知所谓“空”者,即是异于常人所执著之我见,打破消灭,一扫而空,然后以无我之精神,努力切实做种种之事业。亦犹世间法行事,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,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。信能如此,若云牺牲,必定真能牺牲;若云救世,必定真能救世。由是坚坚实实、勇猛精进而做去,乃可谓伟大,乃可谓彻底。
所以真正之佛法,先须向“空”上立脚,而再向“不空”上做去,岂是一味说“空”而消灭人世耶?!
佛教揭开生命的面纱,彻见其本质是苦、空、无常的,对于佛法未深入者,往往依文解义,认定佛教是消极而悲观的。其实,佛教对造恶消极,对行善度众则抱持舍我其谁的态度,十分积极。佛教愿拔一切众生之苦,因此是慈“悲”观,而非“悲”哀观。
更有人批驳出家为不孝、逃避责任,殊不知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各种人才,心灵救度的大任正有赖僧宝来承担。出家乃大丈夫之事,非将相所能为。出家才是真正大孝,因为出离的是烦恼之家,所做的是绍隆佛种、弘法利生之事。地藏菩萨发愿: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;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。”这是何等积极!
另引弘一法师对佛法非厌世论述:
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,与世人罕有往来,遂疑佛法为消极的、厌世的。此说不然。
学佛法者,固不应迷恋尘世,以贪求荣华富贵,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。因学佛法之人,皆须发“大菩提心”,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,抱热心救世之弘愿。不唯非消极,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。虽居住山林中,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,乃是修“戒”、“定”、“慧”三学,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,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,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。
五、超越体系之争:南传、北传与大乘
接触不同传承(南传、北传、藏传)的佛友,发现见解常有差异。无论身处何种体系,都可能遭遇质疑:学大乘者被指“传承不纯”,学上座部者被称“小乘”,学密宗者或自诩“最究竟”。关于纯观、止观、经典真伪的争论,旷日持久。
理性探讨固好,但若沉迷于咬文嚼字、争论不休,而疏于实修体证,则易入歧途。执着己见,试图说服他人,往往徒耗光阴。从因缘法看,各人见解自有其背景,争论当适可而止,不如精进禅修。“物以类聚”,寻得志同道合者亦是善缘。选择尊重差异。初学者择法过程实属正常,多接触讨论无可厚非。但若学佛多年仍陷争论,则需警惕。
每人因缘阅历不同,疑问自然各异,请教资深善知识是明智之选。法贵自证!经典解读终是知见,真理需在戒定慧的修持、贪嗔痴的息灭中亲身体悟。
佛陀开示:世界的尽头就在身心之内,无需外求;精进之道,如来仅为指路人。只有依教奉行,亲修实证才能证得无上菩提,达到解脱的彼岸。
六、依法不依人与亲近善知识
理性学人常提醒“依法不依人”。佛陀强调“四依法”:依法不依人,依义不依语,依了义不依不了义,依智不依识。
同时,亲近善知识(戒定慧相对圆满者)、听闻正法、如理作意、法随法行,是修行的重要次第。亲近善知识需智慧:听闻正法,但非盲从;学会择法,方能正确实践。佛陀于《阿含经》等经典亦开示善知识之重要(如【阿含经故事选】NO.020 | 善知识与精进不放逸)。
对善知识的信心确能加速修行,避免弯路。善知识自身经历过系统闻思修、戒定慧的训练,其经验弥足珍贵,何必舍近求远、独自摸索?当然,“依法不依人”原则下,可博采众长,听取不同禅师见解方法,不局限于一人之言。善知识非佛,自有局限,我们当取其所长。关键在于放下我慢,虚心聆听。
七、修行之路: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
常有人问:出家抑或在家,何种方式最利修行?
出家需深厚因缘与坚定出离心,非一时冲动。需考量家庭责任(父母妻儿是否安顿妥当)、社会义务、自身出离心是否真实坚固等。佛陀出家前贵为王子,已历尽世间繁华,为求真理与利生而出家,非为逃避,且其家眷有托。若为逃避现实或追求形式清净,则易遇障碍。
佛陀并未规定修行必须出家或在家人不能成就。成就之道在于个人因缘与精进。修行者可选择:
出家: 专精修行,弘法利生,需大勇猛心,严于律己,承担僧伽责任。对弘扬正法的僧宝当生恭敬。
单身梵行: 在家持戒(如八戒),专注修行。
同修伴侣: 志同道合,以法为依,少欲知足,相互扶持,共同精进(需谨慎择侣,依法依戒,目标一致)。
在家,伴侣未修: 以家为道场,修习智慧与慈悲,转化复杂关系为修行资粮(需极大耐心与善巧)。
选择何种方式,关键在于该方式是否最有利于个人修行解脱。出家功德虽大,但动机应纯正(为解脱、利生),非为功德或逃避。若无出家深缘,在家精进(如蒂帕嬷)同样可证圣果。无论何种身份,心中有法有戒,即有解脱希望。真正的出家在于心出红尘。
八、修行非离世:在当下体证佛法
学佛后不关心世事、拒绝现代生活、疏离家人,并非正途。若偏执于“人身难得,速求解脱”,视世事为空,情感事业为假象,疏于关怀。很快觉察此非正道。
佛法的智慧与慈悲,应在现实生活中体现,润泽自他。修行非闭门造坐,脱离现实,而应以出世心做入世事。将所学正念、智慧融入工作、学习、吃饭、睡觉等日常,过简单、自律、朴素、积极的生活。让周围人感受到慈心与正向改变,方是活出佛法真义。法,就在当下的体验与觉察中被验证。
九、自省与接纳:解脱的起点
静心自省,正视自身不足、失败、忧伤、我执等,明白这些皆是业与因缘的显现。若仅被动看待“缘起”,易失观照力,被因缘业力牵引。
人生体验昭示:唯有向内觉察,方能主动转化痛苦。勇敢直面自身一切——神性与魔性、恐惧、嫉妒、焦虑、脆弱、懒惰——这种直面带来的是愈加清澈、宁静、无惧的心境。
接纳不完美的真相,不仅存在于坐禅中,更在生活每个互动与当下。在家修行,当从五戒十善、布施、持戒、禅修、开发智慧等基础踏实做起,渐次迈向解脱。初学即求过高,易生挫败。贪嗔痴非朝夕可除,定期禅修获得暂时清净(禅悦),生活中辅以持续正念防护,辅以简朴生活、亲近善知识善友,烦恼自会渐薄。
作为欲界众生,身心需求(生理与心理)是现实。修行有起伏,境界有往复,当如实面对观察。未解脱前,坦然面对欲界局限(如饮食睡眠),不排斥、不逃避、不压抑,如实觉知,学习莲花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智慧。
十、佛陀的核心教法:苦与灭苦之道
佛陀宣示:“我只教导苦、苦的起因及灭苦之道。如海水唯一咸味,我教法唯一关乎苦及苦的息灭。” 此即“苦集灭道”四圣谛,亦即缘起法的精髓。
若不知苦,则无修行动力;不明苦因(集),则无从下手;无灭苦之道(道),则不得解脱;涅槃(灭)是果,修行需脚踏实地。十二因缘亦是苦集灭道的展开,既可体证身心灭苦全程,亦可应用于生活点滴:如吃饭时,觉知舌触生乐受,若无正念则生贪爱执着(集起),观乐受生灭(无常),即是在当下体证法义。
因缘法、四圣谛、无常观,不仅用于观察五蕴生灭,亦适用于工作、生活、情感等一切领域。如理思维乃一切善法之本。将佛法智慧融入生活,生命自显意义。佛陀教法旨在引导我们如实观察每个当下,亲证身心实相。法,确能带来清净解脱自在。
真相,就在每个当下,于身心之中可亲见。得人身、遇佛法,当倍加珍惜。因上努力,果上随缘。纵今生未得解脱,亦当精进趋向圣道。做一个真实面对当下的人,勤修十福业,心怀感恩(三宝、众生、父母、祖国、世界),以增长智慧、慈爱、自在、清净来报答深恩。
随心转发,感恩分享!
Sàdhu! Sàdhu! Sàdhu!
愿以此功德,导向诸漏尽!
愿以此功德,为证涅槃缘!
我以此功德,回向诸有情!
愿诸有情众,同得此功德!
Sàdhu! Sàdhu! Sàdhu!